筋伤的临床表现

全面系统地掌握筋伤的临床表现是筋伤诊断的重要环节,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加以正确的分析、归纳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。筋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、肿胀和功能障碍等,但因致伤外力的大小、性质和程度的不同,也各不相同。临床表现多与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。一般急性筋伤发病突然,大都有较明显的外伤史,临床症状也较典型,诊断比较容易,但要注意是否有骨折、脱位等并发症。慢性筋伤一般没有明显的外伤史,起病缓慢,发病原因也多种多样,症状逐渐出现,常易漏诊、误诊,要注意鉴别诊断。掌握筋伤的临床表现对于提高筋伤疾病的诊断水平有很大帮助。


(一)疼痛


肢体受外来暴力撞击、强力扭转或牵拉压迫等,首先引起受伤处局部疼痛。一般来说急性损伤疼痛较剧烈,慢性损伤疼痛较缓和,多为胀痛、酸痛,或与活动牵拉有关。神经挫伤后有麻木感或电灼样放射性剧痛。肌肉、神经或血管损伤一般在受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性疼痛,而肌腱、筋膜、肋软骨等损伤产生的疼痛常在突然发作后缓解一段时间,然后疼痛又渐渐加重。


(二)肿胀


一般筋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肿胀,其程度多与外力的大小、损伤的程度有关。外力小,损伤程度轻,局部肿胀也就轻;外力大,损伤程度重,局部肿胀就较严重。伤后血管破裂形成血肿,肿胀局部呈现青紫色的瘀血斑,一般比较局限,出血量较多的局部血肿有波动感。血管未破者常因神经反射反应引起血管壁渗透增加而形成肿胀。较大面积的碾挫伤,因损伤面积较大,渗出液也较多,肿胀多发生在浅表层,波动感较明显,临床上称为潜行剥脱伤。此外,临床上还常见一种慢性肿胀,多表现为患肢远端肿胀,末端温度降低,肤色暗或发绀,晚期呈现慢性充血,患肢远端处于低位时肿胀明显加重,又称为体位性水肿。其主要是由于四肢筋伤后伤情较重,经络受损,气血运行不畅;或包扎固定过紧,影响气血流通;或患肢下垂多,活动少,局部静脉回流不畅,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。


(三)畸形


筋伤后可能出现畸形,但与骨折畸形有明显区别。筋伤畸形多由肌肉、韧带断裂收缩所致。如肌肉、韧带断裂后,可出现收缩性隆凸,断裂缺损处有空虚凹陷畸形。例如,前锯肌损伤可以出现翼状肩胛畸形,检查时要仔细辨别,并与健侧肢体对比。


(四)功能障碍


筋伤后的肢体由于疼痛和肿胀,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。检查关节的运动和活动范围及肌力,对于损伤部位的诊断帮助很大。有无超过正常运动范围的活动,对鉴别肌肉、肌腱或韧带等属撕裂伤还是断裂伤有很大意义。神经系统损伤后可以引起支配区域感觉障碍或肢体功能丧失。因神经损伤、肌腱断裂引起的功能障碍,其特点是主动活动障碍,被动活动正常。若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都受限者,一般是因为损伤后肌肉、肌腱、关节囊粘连挛缩而引起关节活动障碍。


加微信 快速预约